2021年,三亞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蹄疾步穩推進自貿港政策落地,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在“十四五”新征程上邁出了新步伐、實現了新作為、展現了新氣象,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增長。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835.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7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24.72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增加值616.86億元,增長16.1%。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2:14.9:73.9,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個11.7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96.4%。各行業增加值詳見表1。
表1: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
指標名稱
|
絕對量(億元)
|
比2020年增長(%)
|
全市生產總值
|
835.37
|
12.1
|
農林牧漁業
|
98.09
|
4.0
|
#農林牧漁服務業
|
4.31
|
6.4
|
工 業
|
24.71
|
13.5
|
#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
0.10
|
28.9
|
建筑業
|
100.11
|
-2.5
|
批發和零售業
|
150.63
|
42.1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44.84
|
20.9
|
住宿和餐飲業
|
56.40
|
5.7
|
金融業
|
64.17
|
0.5
|
房地產業
|
125.59
|
12.1
|
其他服務業
|
170.82
|
10.7
|
第一產業
|
93.79
|
3.8
|
第二產業
|
124.72
|
0.1
|
第三產業
|
616.86
|
16.1
|
財政收支。全市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14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稅收收入83.56億元,增長34.7%;非稅收收入33.58億元,下降30.6%。稅收收入中,增值稅21.67億元,增長32.8%;企業所得稅18.37億元,增長44.3%;土地增值稅15.98億元,增長10.3%;契稅5.25億元,增長20.3%;房產稅6.68億元,增長58.7%;城鎮土地使用稅3.39億元,增長28.9%;城市維護建設稅4.00億元,增長41.1%;個人所得稅5.97億元,增長189.6%。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2.38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衛生健康支出12.12億元,下降32.0 %;教育支出24.23億元,增長2.2%;節能環保支出8.58億元,增長0.4%;城鄉社區支出43.19億元,增長34.5%。
居民消費價格。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0.4%,其中食品煙酒類下降1.3%;衣著類上漲1.0%;居住類上漲0.6%;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4%;交通和通信類上漲3.3%;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4%;醫療保健類下降0.5%;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0.2%。各月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詳下圖。

人口。全市年末戶籍人口710899人,比上年末增加41553人。其中,男性357068人,女性353831人。按民族分,漢族440627人,占總人口的62.0%;黎族243326人,占總人口的34.2%;回族11391人,占總人口的1.6%;苗族4238人,占總人口的0.6%;壯族2734人,占總人口的0.4%;其他民族8493人,占總人口的1.2%。
二、改革開放
深化改革。國際商事糾紛“三位一體”多元化解機制和“空地組網”推動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案例分別獲第二屆“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創新獎”二等獎和三等獎,涉海旅游“一船一碼”互動式、參與式、體驗式治理新模式等2項制度創新成果入選全省發布案例。國家(三亞)隔檢中心(一期)等項目加快建設,推進社管平臺進入實戰化運行,在未設立口岸查驗機構的區域科學布設8個綜合執法點,加快形成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獲批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海南首家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三亞上線,推動農村房地一體建設用地統一確權登記,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支撐。
對外開放。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19.15億元,比上年增長27.4%。其中,進口206.85億元,增長23.0%;出口12.30億元,增長224.6%。一是國際化招商水平全面提升。推動外國駐華大使館在三亞設立商務服務點,塞爾維亞(三亞)國際商務服務點揭牌運行。借力投洽會、東盟博覽會等國家級展會平臺,面向新西蘭、英國、新加坡等海內外國家和“一帶一路”地區舉行線上、線下專場推介會。新增招商引資注冊企業1995家。二是區域協調聯動發展!按笕齺啞甭糜谓洕惑w化進程深入推進,完成《大三亞旅游經濟圈旅游項目空間布局規劃》等規劃編制,建成海南省環島旅游公路陵水土福灣至海棠通道工程,海南西環鐵路三亞至樂東(嶺頭)段公交化旅游化改造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加快完善三亞市與保亭縣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開展與樂東、陵水南繁產業合作,做大做強“一體兩翼”。以區域合作為契機,促進三亞融入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推動瓊粵合作,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步伐。
營商環境。三亞市“跨境貿易”領域優化創新經驗入選《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1》“最佳實踐篇”,在全省率先出臺政府規章《三亞市優化營商環境若干規定》,建立三亞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專班機制,開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精準施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完善“一鹿快辦”政務服務體系,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三亞市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二期已完成驗收,在全省率先制定《三亞市政務誠信狀況監測評價指標》和《三亞市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方案》,提前完成全市1.8萬農戶信用評定年度目標。我市在全省信用體系建設考核工作中連續兩年排名第一。上線“惠企政策綜合服務平臺”,設立520企業服務中心和“辦不成事”督辦窗口。在崖州灣科技城、三亞中央商務區等重點園區創新實行“城小二”“商鹿通”等企業服務模式,推行“拿地即開工”,主要審批事項實現最短1天辦結。設立三亞國際商事調解中心,探索建立“調解+仲裁”“調解+司法確認”等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中國(三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批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知識產權特區審判庭、海南第二涉外民商事法庭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派出審判庭也相繼設立。
三、農林牧漁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1.1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其中,種植業產值101.73億元,增長9.2%;林業產值3.49億元,下降1.4%;畜牧業產值9.71億元,增長20.7%;漁業產值19.34億元,下降14.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92億元,增長7.5%。主要農產品產量詳見表2。
表2:2021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
產品名稱
|
單位
|
絕對量
|
比2020年增長(%)
|
糧 食
|
噸
|
37412
|
3.0
|
蔬菜及食用菌(含菜用瓜)0(含菜用瓜)
|
噸
|
366723
|
-3.3
|
瓜果類(果用瓜)
|
噸
|
50450
|
17.1
|
熱作水果
#豬肉
|
噸
|
462630
|
8.7
|
#芒果
|
噸
|
434439
|
8.2
|
香蕉
|
噸
|
9749
|
-9.4
|
龍眼
|
噸
|
1879
|
45.1
|
荔枝
|
噸
|
1053
|
111.5
|
蓮霧
|
噸
|
1536
|
-1.3
|
熱帶作物
|
|
|
|
#天然橡膠
|
噸
|
7957
|
9.0
|
椰子
|
萬個
|
985
|
-2.8
|
檳榔(干果)
|
萬果
|
2550
|
2.2
|
肉類總產量
|
噸
|
140101
|
26.9
|
#豬肉
|
噸
|
8604
|
73.2
|
牛肉
|
噸
|
317
|
-22.3
|
羊肉
|
噸
|
681
|
-4.1
|
禽肉
|
噸
|
4116
|
-15.7
|
禽蛋產量
|
噸
|
1360
|
-10.3
|
四、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全年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97.41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輕工業產值4.39億元,增長2.3%;重工業產值93.02億元,增長9.7%。從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產值89.51億元,增長10.1%;外商及港澳臺企業產值7.90億元,增長1.9%。從各行業看,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2.19億元,增長8.2%;食品制造業產值1.14億元,增長1.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產值51.68億元,同比增長17.7%;燃氣生產供應業產值2.04億元,同比增長1.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5.12億元,同比增長22.3%。主要規上工業產品產量詳見表3。
表3:2021年主要規上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
單位
|
絕對量
|
比2020年增長(%)
|
水 泥
|
萬 噸
|
350.71
|
13.9
|
商品混凝土
|
萬立方米
|
757.49
|
29.3
|
建筑業。全年全市建安工程投資比上年下降1.8%。建筑業增加值100.11億元,下降2.5%。全市正常經營的資質內建筑業企業32家,全年簽訂合同額(含新簽訂和上年度結轉)109.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建筑業總產值38.07億元,比上年下降8.5%。
五、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2.6%;非房地產投資增長9.1%。從構成看,建筑工程投資增長3.5%;安裝工程投資下降51.0%;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9.4%;其他費用投資增長35.7%。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1078.83億元,比上年增長4.6%,資金到位率為135.5%。其中本年資金來源871.48億元,增長4.0%,占全部資金來源的80.8%。本年資金中,國家預算內資金109.54億元,增長55.8%;國內貸款92.91億元,下降4.4%;自籌資金
312.11億元,下降21.9%;其他資金來源50.94億元,增長459.4%。
房地產開發。
全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
增長
12.6
%。房屋施工面積
1460.04
萬平方米。其中,住宅
932.22
萬平方米,辦公樓
62.75
萬平方米,商品營業用房
218.26
萬平方米,其他
246.80
萬平方米。房屋施工面積中,本年新開工面積
217.54
萬平方米。其中,住宅
143.76
萬平方米。本年房屋竣工面積
88.97
萬平方米。其中,住宅
72.92
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
127.18
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投資到位資金
749.08
億元,比上年
增長
8.9
%,資金到位率為
195.6
%。其中本年資金來源
582.22
億元,
增長11.4
%,占全部資金來源的
77.7
%。本年資金中,國內貸款
78.37
億元,
增長
22.2
%;自籌資金
160.88
億元,下降
35.9
%;其他資金
37.00
億元
,增長61.7%
。各月度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
指數詳見下圖。

六、國內貿易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5.19億元,比上年增長43.1%。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36.00億元,下降13.1%;商品零售509.19億元,增長49.9%。從商品類別看,煙酒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日用品類銷售額分別增長133.4%、49.4%、76.8%、48.9%、48.7%。離島免稅銷售實現零售額381.71億元,同比增長76.4%,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70.0%,拉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43.4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100.7%。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限上商品零售額183.41億元,同比增長62.6%,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33.6%,占比較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住宿業。五星級酒店營業額增長23.4%;四星級酒店營業額增長5.8%;三星級酒店營業額增長99.9%;以高標準建設為主的其他酒店營業額增長20.1%。餐飲業。按服務類型分,正餐服務營業額增長3.5%;飲料及冷飲服務下降63.5%。
七、交通運輸和郵政業
交通運輸業。全市客運量1458.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6%;貨運量539.32萬噸,增長14.2%。旅客周轉量105.85億人公里,增長25.7%;貨物周轉量76263.49萬噸公里,增長4.2%。鳳凰機場旅客吞吐量1663.00萬人次,增長7.9%。其中進港831.50萬人次,增長9.4%。鳳凰機場飛行113839班次,增長6.9%。交通運輸周轉量和機場吞吐量詳見表4。
表4:2021年交通運輸周轉量和機場吞吐量
指標名稱
|
單位
|
絕對量
|
比2020年增長
|
一、客運量
|
萬人次
|
1458.65
|
13.6
|
公 路
|
萬人次
|
559.70
|
5.6
|
水 運
|
萬人次
|
413.84
|
33.3
|
民 航
|
萬人次
|
485.11
|
9.2
|
二、旅客周轉量
|
萬人公里
|
1058535
|
25.7
|
公 路
|
萬人公里
|
76336
|
6.8
|
水 運
|
萬人公里
|
4942
|
45.6
|
民 航
|
萬人公里
|
977257
|
27.4
|
三、貨運量
|
萬噸
|
539.32
|
14.2
|
四、貨物周轉量
|
萬噸公里
|
76273
|
4.2
|
五、機場吞吐量
|
|
|
|
旅客吞吐量
|
萬人次
|
1663.00
|
7.9
|
#離港量
|
萬人次
|
831.50
|
6.4
|
機場貨物吞吐量
|
萬噸
|
10.39
|
30.0
|
#離港量
|
萬噸
|
6.29
|
30.1
|
六、鐵路客運發送量
|
萬人次
|
556.8
|
56.4
|
注:自2021年起無鐵路運輸客運量及旅客周轉量。
郵政業。全年全市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含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61741.63萬元,比上年增長19.9%;業務總量38867.92萬元,比上年增長21.3%。全市郵政函件業務28.93萬件,增長24.5%;包裹業務0.32萬件,增長14.3%;報紙業務1470.30萬份,下降3.3%;雜志業務59.10萬份,增長3.2%;匯兌業務0.34萬筆,下降48.5%。本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1933.70萬件,增長39.4%;業務收入48200.54萬元,增長27.3%。
八、旅游業
全年全市接待過夜游客人數2162.0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7%。其中,過夜國內游客2147.86萬人次,增長19.9%;過夜入境游客14.19萬人次,下降7.9%。全年旅游總收入747.03億元,增長65.2%,其中國內旅游收入743.20億元,增長66.9%;旅游外匯收入5557萬美元,下降45.3%。旅游飯店平均開房率為56.35%,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全市列入統計的旅游賓館(酒店)262家,其中,五星級酒店15家,四星級酒店12家,三星級酒店2家。擁有客房61427間,與上年持平;擁有床位100977張,與上年持平。全市共有A級及以上景區14處,其中,5A景區3處,4A景區6處。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詳見表5 。
表5:2021年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和旅游收入
指標名稱
|
單位
|
絕對量
|
比2020年增長(%)
|
一、接待過夜游客人數
|
萬人次
|
2162.04
|
19.7
|
過夜國內游客
|
萬人次
|
2147.86
|
19.9
|
過夜入境游客
|
萬人次
|
14.19
|
-7.9
|
二、旅游總收入
|
億元
|
747.03
|
65.2
|
國內旅游收入
|
億元
|
743.20
|
66.9
|
旅游外匯收入
|
萬美元
|
5557
|
-45.3
|
三、旅游飯店平均開房率
|
%
|
56.35
|
5.5
|
九、金融業
銀行業。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753.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0%。其中,境內存款1749.5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境外存款4.44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2%。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336.4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其中境內貸款1335.0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境外貸款1.32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7%。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2309.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2%;負債總額2277.8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8%;不良貸款率5.5%,比上年同期增長0.2%。
保險業、證券業。全市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28.39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財險11.32億元;壽險17.08億元。全市證券業成交額比上年增長5.3%。
十、社會事業
教育。全市共有各類學校412所,比上年增加13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6所,與上年持平;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與上年持平;普通中學51所,與上年持平;小學115所,比上年減少1所;幼兒園237所,比上年增加14所;專職教師14485人,比上年增加1321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教師3003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教師28人;普通中學教師4906人;小學教師3939人;幼兒園教師2609人 。在校學生數230421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學生61226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生221人;高中階段學生16415人;普通中學學生33694人;小學學生80993人;幼兒園37872人。
文化體育。全市共有圖書館1個,文化藝術館1個,博物館1個,劇場(影劇院)25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隊42個。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全市各類比賽中獲得獎牌348枚。其中,金牌132枚,銀牌115枚,銅牌101枚。
十一、人民生活和民生事業
人民生活。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62元,增長9.0%。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22089元,增長7.2%;經營凈收入6925元,增長22.3%;財產凈收入4273元,增長6.3%;轉移凈收入4474元,增長2.6%。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199元,增長9.0%。其中,工資性收入27050元,增長7.0%;經營凈收入6542元,增長27.9%;財產凈收入5346元,增長6.6%;轉移凈收入5261元,增長2.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13元,增長11.0%。其中,工資性收入8718元,增長13.4%;經營凈收入7958元,增長10.8%;財產凈收入1383元,增長7.9%;轉移凈收入2354元,增長5.2%。
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576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871人,下崗失業再就業3927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9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4%。
社會保障。全市參加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410643人;參加城鎮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66773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91013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66773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459087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人口3882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實際發放金額2341.89萬元。城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700元每人每月。社會福利院1所,擁有床位100張。
保障性住房。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資(含安居性商品房、公租房,下同)63.73億元。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0393套。其中,安居房10150套;公租房243套?⒐ぬ讛922套。其中,安居房922套;公租房0套。
十二、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
節能減排。全市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7個,城鎮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2550噸。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生活垃圾滲濾液達標處理率100%。擁有污水處理廠15個;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達標量11162.09萬噸。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100%。
生態環境。全年空氣質量達標(AQI≤100)365天,空氣質量達標率100%。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12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24微克每立方米。全市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355公頃,其中國家級保護區8500公頃,省級保護區1845公頃。造林面積136公頃。其中,人工造林20公頃;更新造林116公頃。森林面積134654公頃,森林覆蓋率70%,較去年提高0.1個百分點。
注:
1.公報中各項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最終核實數以《三亞統計年鑒—2022》刊發數據為準。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3.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對三次產業劃分進行了修訂,將“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調入第三產業。
4.數據來源: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物價、人民生活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三亞調查隊;農業部分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文化、體育、旅游數據來自市旅游文體局;郵政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金融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三亞中心支行、銀監會三亞監管分局、市金融發展局;就業、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社保服務中心、市民政局;保障房建設數據來自市住建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節能減排數據來自市科工信局、市水務局;生態環境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住建局;其他數據來自市統計局。
5.數據四舍五入,未做機械性調整。
(出處:三亞統計局)